说起来中国海军有一样东西,每每有外军观察员凑上来看,十有八九都得愣住半天,就是那颗包装极度反差萌的重型导弹——鹰击-62,圈内人叫YJ-62。052C驱逐舰甲板上光秃秃的大圆桶子,直径一米五,远看像路边绿化垃圾桶,外军都绕着走。其实隐藏的门道不少。射程四百公里+,导弹身材说不上大,发射筒却像给象用的,只能说观感非常魔性。
搞武器大家都讲究收纳感,但鹰击-62一上来,先把这一条卷没了。它的发射筒比导弹外形还粗得多,里头能直接塞进去一只大头娃娃不成问题。大家习惯上,对齐美国的反舰战斧,搞个涡喷引擎,鸽蛋大弹头。关键弹翼和进气口没学到骨子里,还是走了“简单实用路线”,剩下空隙只能用钢铁填充,随便一量,弹体跟筒子之间又富裕又浪费。你说这像不像老汽车大包围,风格直接回归上个世纪。
鹰击-62其实一路子魔改经典。鹰击-6老底子线条,科技树差不多快干到苦楝木了,还得改。上头下死命令,成绩要超过鹰击-83那一路“小方盒子”,又不能弄得太复杂,模仿美国战斧还不能太像。所以开了个青年版样机,身上带着点浓浓苏联大气磅礴味道。可是工艺材料没高级货,轻合金也不允许乱用,弹翼折叠该怎么省工省料就怎么来。到头结果,既成了独一份的庞大发射筒,也把想象空间留到今天。
这发射筒给外军看,真是越看越懵,起先以为是补给箱,后来才意识到“哦,这能打出去东西!”西方人做导弹基本扣着弹壳打磨,弹发一体设计,发射筒和弹体那点缝隙精得有点吓人。美国鱼叉、法国飞鱼,弹翼统统搞得像女孩收小镜子。鹰击-62完全反其道,发射筒随便糙一点,调校空间拉满,干脆直接当外挂来用。
说到底,这种“啤酒肚”设计别有洞天。早期鹰击-62发射筒是“保姆级”防护,气候、盐雾、温差、风浪,全靠它撑着,一筒顶一天,运来运去不心疼。关键留够改造预算。后面加红外、双模雷达导引头,技术员一句“再放里头”就解决。别的导弹一升级,发射筒得重开模,鹰击-62发射筒直接打上新号,照样用。
岸舰型那一波更绝。有网友爆料,军港搬箱子,一堆鹰击-62发射筒混进普通货集装箱里,长多少宽多少分毫不差。卫星照一看,都是“民用物资”,外军侦察机直接转向。别说掩护导弹数量,偶尔还能带点“声东击西”的意思。实弹演习里,外军只能用“集装箱数量”来估算中国导弹部署,真真假假全算进去了,气氛直接拉满。
带这种“侏罗纪”外壳暂时服役,不等于中国就“站在原地打转”。鹰击-18一通技术升级,什么三维弹翼、折叠进气道“折得像书页”一类,外壳一下变得干净利索。发射筒小了不止一圈,配合垂发单元,舰上空间用到极致。鹰击-62还在岗,等于是阵地上放双保险,长远看,启发思路也不少——技术树不直线发育,历史偶尔和现实扳手腕,一步步踉踉跄跄,其实比流水线换代有意思多了。
比比美国、苏联同代导弹,日本那会儿主要还是鱼雷和次声波导弹,俄罗斯“冥河”发射架外行人第一眼就说像修电缆的钢管,法国那套飞鱼弹箱老是曝故障,美军鱼叉好用是真好用,换装快、升级简单,全靠弹翼机械美学和材料强项。中国这一套虽然不美观,但还真有点因陋就简活泼劲儿,没人想到的大实惠。
装备老一代反舰导弹,实事求是,体积不占优、存放严苛、运输讲究,但反过来看你要就是不怕丢面子,粗糙点、保险拉满,小型化不是唯一条路子。特定场景下,越是被低估的“巨无霸”,才能扮演障眼法、后备保险,见招拆招,反正不会失了分寸,只能说中国套路多,拆解题目经常反着来。
再远点讲,哪天高超弹、电磁弹全开,鹰击-62走下历史舞台,留下的也不是“粗大丑黑”这段符号,而是从材料到弹体布局一整个探索历程。技术总要靠试错砸开新口子。一代导弹一代思路,新生代装备补上旧代功能空白,手头有牌,怎么出怎么改,别国一时半会儿还真学不来。
想想现场画面,外军人员一组围一圈,盯着巨大发射筒指指点点,抄着英语讨论半天,拍一堆照片想回头搞清楚内里乾坤。当年中国技术员蹲发射场三班倒,手上零件一抓一把油泥,今天海军能把这东西用在大洋舰队后盾位置,外军只能边研究边猜测,中国海军为什么非要留下那么大块发射筒,看明白了也就晚了,每一代装备总有它的土办法活法。下次看到大圆筒,普通人少点“外观党”心态,多点“怎么用”思路,老法宝新价值,很多事说破也就一笑而过。
鹰击-62这种重型导弹,背后的大筒子思路,肉眼可见的低调和实用派,正是中国式技术演变范本。不花里胡哨、不争谁最优雅,用得惯、能升级、能保底才是重点。等高超音速导弹全面铺开,大家肯定还得怀念一阵这类老装备,毕竟,走过的路,走过的弯,不都是今天步子变大的积累么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
十大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